安平县振超金属丝网制品厂LOGO
   
中国水泥不仅需要产量,更需要质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中国水泥发展如此之快,确实令世人瞩目,不仅不再有水泥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远远超过基本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总产量已居世界一半以上,而且竟是新型干法工艺之天下,各项经济指标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此娇人业绩,超出了水泥前辈们的梦想,足以令今日水泥国人自豪。但是,如果以为这就是世界水泥的先进水平,或者以为照此下去就能引领世界水泥的发展,就会贻误行业的继续前进。换言之,当前发展现状仍有不健康的某些症状,如果不能及时分析并找出对策,不仅无法使水泥国人享受到发展成果,而且在相当多企业已陷入生存挑战之时,无法寻求正确出路。
  一、世界水泥先进水平发展的程度
  自从水泥诞生近二百年来,它作为胶凝建筑材料,并不像电子、化工产品那样频繁地更新换代,乃至面目全非,反而,它始终未离其本色。但水泥的技术进步从未停止过,而是集中表现在提高内在质量及降低能耗水平上。当代水泥生产的能耗大幅降低,熟料热耗在100kg标煤/t以内,水泥综合电耗低于90kWh/t;而且,进一步调动熟料与混合材的内在活性,使质量不断满足混凝土施工与长久使用性能,降低水泥中熟料用量,并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以实现更大幅度节能。这是为人类利用地球有限资源持续发展,应当实现的战略目标。
  同时,随着设备规模增大及自动化普及,劳动生产率也将大幅提高,从人年均生产数百吨水泥,上升到二万吨以上。再不是以从业人数众多,评价行业或企业实力。
  建材协会乔龙德会长提出建设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设想,据说在四年后要有若干生产线达到熟料热耗85kg标煤/t,水泥电耗低于75kWh/t的诱人目标,并实现利用垃圾等废物的环保要求。如此先进指标,确实为中国水泥工业勾勒出美好远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甚至引领世界水泥的发展。
  二、当前国内水泥生产的水平与现状
  我国水泥生产的总体现状是:预分解窑数量已近2000条,但热耗普遍较高,50%以上仍在110kg标煤/t以上,而且不少还是5000t/d生产线;电耗更多是100kWh/t以上。
  在质量上,更是少有能以高性能水泥为目标,用高价格占领市场,而总是离不开低价拼抢客户。生产者只习惯满足强度标号的传统要求,少有企业能用外加剂相容性作为检验指标,更不是以提高混凝土各种性能为已任。更多企业为提高早强,不惜浪费电能、磨细产品、增加比表面积,采用不惜牺牲混凝土长期寿命的做法。
  人浮于事仍是国内大多企业的故疾,虽然现在劳动生产率与传统窑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习惯性的劳动组织结构及员工素质的局限,比世界先进国家企业,至少还有一半潜力可挖。
  之所以能罗列如此不满现状,还要归结到如下具体薄弱环节中:
  1、水泥作为资源性产业,竟然如此忽视矿山建设。
  在考察过的新型干法生产线中,相当数量的企业对矿山建设投资不到位,甚至有10%的企业没有矿山,或者不能完全自给自足;而拥有矿山的企业,又有相当数量没有经过详勘,在随意挖掘;有不少企业生产线已经建成,矿山还未建好,违反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古训;更有相当多企业,为了省事,将已有矿山‘外包’,不只增加成本,而且浪费资源、质量难以保证;一些老企业矿山建设完备,但继任者在新增窑磨生产线时,完全不考虑矿山扩建,连原燃料堆场与储存能力也忽略不计。就好比人多了,饭量大了,但粮库却丝毫不动;不少企业集团资金充足时,也不充实矿山建设,却在所谓产业链扩张中,将石灰石资源当优势建设碎石生产线;就连企业兼并这样的大动作,还是以生产线的规模能力作为交易筹码,却不顾矿山资源的有无与好坏……。在现有水泥生产集团中,只有海螺及外资等企业,严格尊重水泥生产的根本规律,舍得投资于石灰石矿山建设。遗憾的是,这种差距并未引起更多 水泥企业领导的重视,近年来已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但投产的生产线,依然在承受着缺少矿山资源的致命伤,包括万吨生产线,也未将矿山建设作为首要必修课。
  之所以有如此局面,不仅反映相当多的决策者不懂得水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且设计单位也不负责任,自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来,设计院的可研报告,已经彻底失去技术把关的功能,只要业主要求并付款,不论何种条件都可编写出符合审批的可研报告。即只要有钱,什么条件都可以建设水泥厂,审批报告竟成了履行手续的空文。企业老板们都将项目建设批文,奉为比矿山资源更为亲切的法宝,只要有了批文,不管矿山有无,都敢建厂。就在2012年,广东某企业在矿山资源尚未落实时,竟敢依据获得的批文投资建厂,哪知窑一旦运到现场,当地老百姓就知道这是向业主伸手的极好机会,使购买矿山的难度与成本巨增,生产线即便建成也无法投产。该实例还可以影射出批文的来历、批准的依据并不得当。不少人总在埋怨国家政策调控不力,实际不正是反映官员自身批文的水平不高吗?
2、以数量规模论实力的理念,成为发展误区。
  多少年来,都是用生产线建设的数量、装备规格与生产能力,衡量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自大跃进以来,人们对数量的追求更是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改革开放以来,也是以GDP表示经济的发展;国家如此,企业更是如此。中国水泥生产数量早已位居世界第一,自立窑盛行,直到现今预分解窑的天下。所谓的水泥企业大小也是按产量论资排辈,但这种排序并不能显示企业的强大,因为它未衡量出企业的实力;不信可以观察,有不少在大集团周围屹立的小公司,虽然产量不大,但依然生机勃勃,有的还能高价于大集团销售,在兼并与限产的潮流中,它们竟是质量与成本实力的拥有者,而‘我自巍然不动’;联想当今还有一股建万吨线的暗流,策划者抱着对规模深信不疑的信条,但现行万吨线的运行指标,并没有展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据说行业准入制度就是按装备规模划线,但这种划线只能筛掉指标先进的小企业,保护了能耗高、质量差的大企业。
  规模与数量是可能降低固定成本的条件,也会是降低能耗的出路。但决非一定如此,还要有更多条件。就如高个子打篮球有优势,并非打球好的都是大个子,更不是所有大个子打球都好。而且辩证法告诉我们,规模与数量都要有‘度’,过度就要走向反面,比如,出台淘汰小于Ф3.2米磨机的政策,其实,管磨机最节能的直径正是Ф2.8米左右;还有的企业将八条5000t/d生产线集中于一个厂区,根本违背大宗物料输送成本高的现实。凡是信奉与追求数量与规模的企业领导,没有精力重视科学管理,反而使大规格、多数量失去了获得高额利润的可能。实际产量大幅超过设计产量的窑、磨履见不鲜,但质量优越及能耗达标者却屈指可数。更可怜的是,主管生产的人还以为只要质量合格、设备未超负荷,产量越高,能耗就一定越低。曾经有某企业生料辊压机的产量已超过额定值60%以上,却还谋划扩大提升机,以再增加产量,岂不知,此时磨辊压力已显不足,生料细度偏粗,而且窑内用风已经受阻。这就是典型以产量论英雄考核操作所造成的结果,有如考核驾驶员不问油耗一样可笑。
  现在虽有相当多企业开展了对标管理,但没有突出水泥性能与能耗指标,行业内还有人讲质量的‘同质化’, 即认为新型干法生产的质量再没有差异;有的企业仍将产量、规格当作对比的先决条件,而能耗只占对标中的很少权重。从而淡化了对标管理的作用。
  3、低价购置装备的原则,已经制约运转水平的提高。
  谁都知道装备质量的重要性,然而,经常看到相当多生产线为降低投资额,压低装备采购价格,投产后不到一年就千疮百孔、百病缠身、故障频出,纯属是娘胎里带来的基因病。窑本是系统核心主机,但筒体、轮带、大小牙轮及托轮三年不出问题者却很少,一旦发生故障,停窑少则半月,造成的损失远高于所压低的价格。连正常运转都难以保证的装备,怎么能谈得上产品质量、能耗高低,且维修量的陡增,劳动生产率也不可能高。
  谈到装备的高性能,更多水泥企业仅以使用寿命衡量,其实,装备的节能水平是更高的性能。比如,风机同是水泥生产的关键设备,国内通认的一流企业有四平、金通灵、重通等名牌,然而,如果将它们与国际名牌豪顿华、及国内近年投产的冀东日彰相比,能耗要高很多。后者在某厂循环风机更换后的数据证实,每吨产品此风机电耗竟低2kWh/t,对于年产300万吨生料的生产线,仅此一台风机年节省电费就是150万元之多,与购置高档风机的多投资相比,何去何从,不辩自明。再如,制造商鼓吹第四代篦冷机者甚多,但入窑回收热并不高,虽然熟料冷却了,但热耗仍然居高不下,代数再高又有何用?
  本来,我国建材装备制造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有些装备质量竟能与世界名牌相媲美,国内有一批民营企业家远见卓识,瞄准国外名牌为赶超目标,比如,杰牌减速机敢与马格相比,雨润华的托辊敢向世界挑战,常熟的移动式破碎机正与国际接轨,瓦电轴承也在追赶世界名牌……,但国内购买者并未支持响应。比如,史密斯公司销到利比亚的窑就是徐州鹏飞制造,将终身不出制造故障,但国内上千条线竟无一条愿意出此价格购置此类高档的窑。表明国内采购思想根本不可能归属到高性价比装备上,使得偷工减料的低价装备充斥现有水泥企业;正因如此,企业设备运转率不可能高,能耗也不可能低。这种采购思想正是滋生假冒伪劣装备的土壤。某企业集团下文严禁使用进口润滑油,也是如此土壤中的一块,在文件制定者看来,似乎国产油已经可以取代进口油,实际我国润滑油质量及润滑水平,还远落后于先进国家,致使不少关键设备运行状态过快恶化。孰重孰轻,显而易见!当然,高价并不等于优质,进口货也不一定胜过国产品,这也正是采购者不能以价索货、极须提高素质的原因。
  很多企业都将装备采购工作当作‘肥缺’,不能虚心听取装备技术的进步信息,成为采购人员素质难以提高的障碍。不少大企业集团实力雄厚、自造装备,于是就有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政策,但如果装备性能不是在同行中最好,岂不也成为影响本集团生产节能水平提高的障碍。
  这种采购装备的策略还表现在向第三世界承建水泥项目时,由于低价中标,装备也根本不会用高性能产品。最终中国项目在国际上的形象,不仅无法赢得利润,连好的声誉也难以获得。
  4、仪表自动化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影响运转水平
  企业实力不强还表现在大多数生产线仪表配备水平不高、使用效果欠佳。比如,窑尾与分解炉应配置高温废气分析仪、生料配料控制要用γ-射线中子活化成分分析仪、观测火焰温度可用高温成像仪、及时判断水泥内在质量要用在线粒径分析仪等等,这些高端仪表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必备品,连西方在印度、泰国投资的生产线都在使用。这些要上百万元才能购置的仪表,已经成为国内上千条线压缩基建投资的出路。那么,国人只好凭自身的火眼金睛,去判别生料成分、窑内煤粉燃烧状态及火焰温度,乃至水泥粒径组成了,显然不能,只好以降低质量及提高能耗为代价。如此仪表现状,若要赶上世界水平,这不是难以逾越的差距吗?
  这类仪表在中国应用不广泛,曾经与原来的制造质量不高有关,加之企业仪表维护水平不高,就形成了没有它们也照样生产的局面;现在仪表质量提高了,但它们并不只为水泥行业专用,制造商对水泥生产的使用特点并不清楚,缺乏仪表投入前后效果的对比数据,成为影响推广使用的屏蔽。
  在现场仪表应用与维护中,更难令人容忍的是,在生产线上配备的为数众多温度、压力检测仪表的维护水平很低,不少企业中控画面上的操作参数少说20%不准,尤其窑尾热电偶,窑头与篦冷机的摄象头都是形同虚设。这不仅表现企业仪表维护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不高,更反映企业掌舵人对仪表重要程度的漠视。可以想像,操作人员面对无法信任的参数,他们的操作如何有能耗节约可言。
  5、水泥从业人员的素质每况愈下
  上述罗列的薄弱环节,必然要归结到行业队伍的素质上来。在现有的各企业掌门人中不少是资金运作的高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中,在国营与民营并存的体制下,他们能充分利用政策为自己积累财富。他们建设水泥厂,并不是为了水泥事业的发展,兴办企业实体,只是运作手段而已,只要能压缩资金、建设见效快,还管它什么水泥企业建设的规律。他们聘请的‘内行’为了高薪,只得跟着老板的指挥棒转,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简易畸形的预分解窑,当市场行情不佳、运转效益不好时,他们便立即转卖。正如一位亚泥台商在谈到建厂原则时一语中的,“他们是在创业绩,我们是在干事业。”差距由此而生。从这里可以看出水泥企业领导的素质何等重要,但他们自以为很有经验,尤其是从立窑转型的老板,根本缺乏水泥生产内在规律的知识。虽然他们也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门基础课对决策的重要性。
  随着水泥行业的快速发展,合格的中控操作员及巡检工也相形见绌,很难有正确的操作与设备维护。虽然也有培训,但更多习惯是来自传统的回转窑,至今遇到低温就打慢窑速,就是明证;甚至用炸药处理预热器堵塞,野蛮作业表现得淋漓尽致。操作者如此,管理者也是沉迷于所谓经验之道,至今分不清岗位工与巡检工的概念差异,又如何制定正确的考核标准引导员工努力。
  严格说,不少企业中技术人员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素质更不相称,尽管每年国家专科毕业生不少,但能坚持在企业工作者不多,导致现有人员老化。当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已了了无几,而且已当了领导,他们从事技术的精力已少得可怜。行业中应付伪劣技术的能力不高,且不提过去曾风流一时的‘凝石’,就以现在富氧煅烧为例,并没有掌握节能原理。又如,市场中以硅酸铝板当隔热材料,竟不知导热系数高低而受骗。在采购装备性能掌控中,也缺乏判断能力,劣质燃烧器与助磨剂市场之所以混乱,虽与产品入门门坎过低有关,但也与使用者判断能力不高所为。
  水泥行业的人材培养,还受到社会政策公平度的影响,尽管国民经济离不开水泥,但愿意从事它的人很少,更多的年轻人要学习电气自动化、国际贸易,宁愿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学习急需高端人材的水泥专业。甚至连学校名称、专业名称都要改名才有生源。这种理念现状从何而来?难道不是社会现实不公平的表现吗?企业的技术人员待遇低、不保证,与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优惠待遇,形成了鲜明对照。
三、当前对策的利与弊
  面对水泥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经常听到官方报导、媒体宣传,或者出自老总们的慷慨而谈,无非如下三大对策:
  1、关闭2000t/d以下规模的生产线,将市场空间留给大产能生产线。
  乃是以产量论英雄的翻版,正如前述,谁能证实2000t/d生产线的竞争实力就一定低于5000t/d呢?从预分解窑的发展历程看,投产早的生产线确实缺乏成熟经验,但是近十年‘克隆’出来的那么多生产线,也并不一定就具有竞争力。若以此对策推理,似乎生产线应该规模越来越大,怪不得竞相规划万吨线的建设呢?即使中国都是万吨线、五千吨的天下,其生产水平也不见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加快企业兼并步伐,加大集团化的集中度。
  这似乎是从国外发达国家得出的经典,但当今国内企业兼并过程中,政府行为者多,市场行为者少。而且不同体制间的兼并,这又是中国之特色,往往吃亏的是国营,不少濒临倒闭的民企,转眼之间被兼并而金蝉脱壳,真是发自内心地高呼社会主义好。而不愿被兼并的正是能与大集团有抗衡实力的小企业。
  3、提倡行业行为自律,组织限产保价。
  两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这不仅不可能是长久之计,因为它不符合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变相的垄断行为。它并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实力,更不利于有实力企业的利益,相反,却保护了落后产能。
  仔细分析这三大对策的核心思想,根本没有认识到水泥企业现存的上述弊端以及弊病的措施。无非是有利于某些大、但技术并不先进、实力并不强的企业市场垄断,一旦落实这三大对策,它们无须在产品质量与节能上有什么技术进步,就可以向用户称王称霸,反倒给自己服用了‘麻醉剂’。此时,赶超世界水平也真就成了梦!因为纵观世界上实力强大的水泥集团,不会有一个是依靠这三大对策发展壮大的,他们必然是依靠技术进步及科学管理,走市场经济竞争之路。
  四、科学健康发展,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组织评审现有企业的矿山资源及开采方案
  只要认真检查现有企业的矿山资源与开采现状,便可对现有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判断,从而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凡是没有资源的生产线,且无法落实,就应尽快关停并转;凡有资源而未认真勘察、无开采计划的生产线,则应尽快补做工作,否则应发出限令整改通知,因为对矿山的乱采本身就是对环境的破坏,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开展这项工作并不难,但意义很大,是使国计民生走向健康发展之路的重大举措。
  2、以质量与能耗为中心内容评审企业实力
  各地行业协会理应通过评价质量与能耗水平,比较企业实力,公布评比结果,并以此作为行业准入制度的标准。比如,如果该企业的同品种水泥售价能高于周围同行,如果其煤耗、电耗都位于同行前列,不管它的窑是多大产能、也不管磨是多大直径,就理所应当的准入,并树立为行业学习的榜样。唯有如此,才可以改变并促进各企业经营理念的进步,才是对行业健康发展起到旗帜鲜明的引导作用。
  评审中要有具体指标。比如,熟料单位热耗超过115kg标准煤/t的窑,哪怕是万吨线,也不应准入;水泥单位本部电耗超过35kWh/t,哪怕是Ф4.2的磨,也应遭淘汰。对于生产特种水泥的企业,由于用户需要量少,指标应当放宽。这些指标的计算并不难,只要从宏观上查清该企业购入煤量、热值与电量,再查其向社会销售的水泥与熟料,便可很快得出结论。
  3、提高高性价比装备的市场占有率
  凡有志于生产高性价比装备的企业都应明确自己的主攻高性能,明确向用户宣传,并以充分翔实数据为内容的用户使用报告证明。用户方采购人员为了订到好设备,应当虚心了解装备高性能的发展方向,才能增加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能力,还能准确掌握每类装备的高性能标准。
  有人言,所述的装备采购弊病,并非水泥行业所独有,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已司空见惯,若想铲除市场经济中这类毒瘤,只有国家高层关注才行。但是,改变社会上采购廉价装备的风气,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那些愿意购买宝马车的老板门,并不是只知道汽车等生活资料才有性价比之差别,作为生产资料,抓住性价比更是创造财富的源泉,关键还是因为各类装备的性能有千差万别,掌握它需要花费精力而已。某些企业的做法证明,只要在采购方针上略做调整,领导意识有所转变,采购者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加强同行间的信息沟通,就会提高订购高性能装备的能力,减少了劣质产品的困扰。
  当前,买卖双方都在为彼此缺乏诚信增加成本,媒体拉广告已成为生存条件,必然降低广告功能。制造商与用户为了考察真假,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仍难免上当受骗,只是刺激了交通餐饮部门的兴旺;流行的承兑汇票付款方式,表面上增加了卖方利息,实际双方都成为银行获利来源。为此,由高性能装备制造商与想用高性价比装备的高端用户自愿参加的诚信组织,是克服上述弊病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扩大高性能装备的应用阵地。
4、制定合理的环保指标
  当人们强烈要求改善生存环境时,很可能有一种并不理智的趋向,似乎各项排放指标越低越好,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就很少有人过问,以为代价再大,也理所应当。其实不然,衡量环保效果更要看消耗能量多少,因为节能减排才是环境保护的核心。比如,为了减少NOx的排放就要消耗尿素或氨水,而生产它们所消耗的能量就要增加污染,制定的排放指标必须两相比较、权衡利弊。有些地方的排放标准竟要求150mg/m3,未免有些‘形左实右’。还比如,为了达到同样的粉尘排放标准,也完全有不同的能耗水平。因此,‘只抓排放,不问能耗’的政策,只能导致‘按下葫芦起了瓢’,起到环境破坏的效果。
  5、提高水泥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上述是社会宏观可以创造的条件,但企业内部更要从微观上努力。
  现代水泥企业因为生产力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就不能维持不变,就需要打破立窑与老回转窑的传统管理模式。其中正确处理‘机构设置、提高素质与考核制度三要素’间的关系,是改变的核心,如果‘单打一’,势必寸步难行。
  只有机构精炼的愿望在先,才能为员工素质不断提出新要求;也只有机构精简,才可能提高员工待遇,才可能汇集高素质人材;反之,管理机构的精炼,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材予以支撑,否则无法运行。解决这对矛盾不能等待员工素质提高,再启动机构精简,而应该同步启动,只是为了适应现有人员素质,每次精炼的步幅不要过大,但必须有相应的考核机制让员工有提高素质的动力,使员工素质不断适应机构精炼的过程,并提高积极性。
  考核制度要公平、公开、透明,首先要建立高素质标准,既能鼓励素质低的人努力,又能稳住高素质的队伍;为此,考核制度不应千篇一律,必须适合企业的管理结构及人员素质现状,滚动式推进,而不能一蹴而就。但管理机构不精炼,先进的考核制度无从谈起;反之,只有考核制度能突出关键业绩指标,才会促进与保证管理机构的精简。
  要让企业一把手明白,人力资源三要素只有紧密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改革逐渐深化,并循序渐进地融合起来,才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进步,才有企业效益的提高。为此,对企业领导的培训与考核,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中国水泥工业赶超世界水平是个大课题,它不可能游离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之外。尽管本文所罗列的细节和做法只涉及水泥行业,但它脱离不了大环境。既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水泥行业的老兵,提出如上见解,也许阐述得并不准确,但希望其中能有可以供企业家们大胆实施的建议,其中有些可能会立竿见影,有些则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变得更加健康成熟;而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勇于走出自己的路,让企业成为行业进步的领头羊。
安平县振超金属丝网制品厂生产水泥筛分网,规格全,质量优,品质保证。
http://www.apzhenchao.com
 

(责任编辑:振超网业)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平县振超金属丝网制品厂        电话:0318-8098104 传真:0318-7716645
手机:13021477773 13483705444           邮箱:zhenchao2005@hotmail.com           冀ICP备12010436号-4